立即注册 登录
旅行者 返回首页

admin的个人空间 http://ctlt.cn/?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昌盛图强话昌图

已有 1754 次阅读2012-11-5 05:32 | 昌图

       中国网记者 刘波 蒋锐 郭蕾

  “昌图”之名源于蒙语“常突额尔克”,汉语意为“绿色的草原”。清嘉庆年间取“常突额尔克”前二字谐音命名为“昌图”,取意昌盛、图强。

  昌图县地处辽北,人口超百万,是辽宁省最大的县。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著名畜禽生产加工基地、中国豁鹅之乡、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全国最大换热设备产业基地……一张张闪耀着历史荣光和现代成就的城市名片,彰显着昌图人民奋发图强谋发展的愿景。

  近日,记者深入昌图县采访,沿途所见,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田农作物丰收在望,一个个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鳞次栉比,一座座塔吊忙得热火朝天。所见所闻,记者感受到昌图抓生产、促建设、谋发展、重民生的迫切希望和要求: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调整思路振兴现代工业,全力推动能源产业发展,优化布局加速生态新城建设。

  天下粮仓——“全国每人都有一天吃的是昌图产的粮食”

  昌图地处东北玉米黄金带,农业基础坚实。收获的季节,走出昌图城区,随处可见金色海洋般的玉米地。

  2011年,昌图粮食大丰收,总产达46.2亿斤。今年,昌图粮食产量预计突破50亿斤大关。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在他回忆故乡的文章里曾自豪地说:“全国每人都有一天吃的是昌图产的粮食。”

  简单的数字背后有着太多的不简单。昌图县委书记王跃介绍,为了实现粮食的高产、稳产,县委、县政府不断采取新的生产措施,推进农业设施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昌图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将“春播抢早”放在发展农业的首要位置。俗话说,一早躲三灾。在每年4月25日之前,全县大田播种全部结束,以便抢在雨季来临之际,结束玉米授粉。昌图县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聂经宇告诉记者:“‘春耕秋备、春墒秋保、春旱秋防;种在浆期、抢在佳期、适时早播’已成为我县多年的播种习惯。”

  病虫害防治也是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夏季,东北三省暴发严重的三代玉米粘虫灾害,但作为我国玉米基地的昌图县,由于建立了完整的防虫预警体系,统一采取防治措施,全县实施玉米螟绿色防控面积高达360.8万亩。同时,每年两次统一放赤眼蜂用以防治玉米粘虫,也对三代玉米粘虫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不能光靠农民埋头苦干,还需要科技引领。全县农业虽然基础好、底子厚,但在农业科技等方面依然需要大力投入。我们亟需依托产粮大县的优势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快速实现由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跨越。”副县长李富志对记者说。

  要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必须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宝力镇宝城米业有限公司计划今年投产,预计年可加工水稻10万吨。昌图还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县农机局局长苏汉奇介绍,2011年3月成立的辽宁曙光农业专业合作联社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该合作社以每亩700元的租赁保底价,吸纳附近大和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年底利润分红,整村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使2500多个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彻底解放出来到曙光集团就业,每人年收入3万元以上。

  中国热谷——工业园区挺起经济脊梁增强反哺农业力量

  近年来,借助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东风,昌图县委、县政府调整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三化并举”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新型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中国换热设备之都”三大基地的建设目标,依托雄厚的农业基础,坚持“以工谋农、工农互补、相辅相成”的发展理念,通过政策反哺、资金反哺、技术反哺等措施,探索出一条农业大县加快发展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之路。(下转第六版)

  昌图县发改委主任熊义军告诉记者,2005年之前的昌图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靠农业收入支撑全县经济。为摆脱财政上的困境,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昌图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初,昌图县决定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如何迈好关键的第一步,昌图县领导班子展开了详尽的分析、调研和论证:昌图北邻我国五大换热设备生产企业集散地之一的吉林省四平市,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很快,昌图县工业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了:依托四平市的换热产业,借势发展自己的工业产业集群。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昌图县老四平工业园区打造辽宁省换热设备产业基地,省长陈政高亲自抓该项目建设。

  自此,昌图县迎来一个全新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县里聘请国际知名公司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也快马加鞭。招商便成为接踵而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县领导包片带队,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分片组团进行招商,瞄准辽吉黑、京津唐、长三角、深港、闽台等地区“推销”昌图。万事开头难,招商引资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县某职能部门领导在大连招商时,就遭到一位离乡多年的老昌图人的奚落:“昌图就是昌‘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该领导告诉记者:“类似的事情,在招商过程中屡见不鲜,遭人误解、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他的话虽犀利,却也是实情,不过,那是多年之前的昌图了。现在的昌图是‘沈四高速往北来,发电风车站成排;如此美景是哪里,昌图泉头下二台’。”

  一系列“筑巢引凤,打造投资洼地”的优惠政策,快速吸引了众多投资商到产业基地安家落户,推动了老四平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工业园区累计引进项目236个,协议引资额205.6亿元,并且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换热设备博览会。2010年7月,老四平工业园区被辽宁省确定为“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3月,被工信部评为中国首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11年9月,被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确定为“国家火炬辽宁换热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福顺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园区将入驻企业近600家,年产值510亿元。

  工业园区的崛起挺起了昌图县的经济脊梁。在此基础上,昌图县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将玉米、绿色稻米、优质花生、蔬菜、马铃薯、肉牛、肉猪和肉禽等农业资源作为项目来包装、运作,吸引了辽宁辉山、山东六和、辽宁唐人神曙光、国美、盛德等农业龙头企业投资运营,并通过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订单式农业等举措,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初步形成了“基地+龙头企业+农户”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2011年,仅国美、盛德和曙光三家农业龙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达35.5亿元,利税3240万元,带动就业达2800余人。目前,在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昌图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传统农业增产、现代农业增收、特色农业增强”的强劲态势。

  能源基地——大风“刮”来的“钱”

  俗话说“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但在昌图,还真有一种钱,确实是大风“刮”来的,同时“刮”来的还有生态环保效益。在昌图城南太阳山上,数十架巨大的白色风车依次排开,风车的巨大叶片随风旋转,成为昌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无到有,昌图县风电产业发展蓬勃向上。从铁岭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30万千瓦风电场一期工程于2007年12月建成实现并网发电开始,先后有京能集团、大唐国际、华能国际等公司投资昌图,开发风电项目。仅去年,昌图县风力发电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就达到200万千瓦。已经并网发电的25万千瓦风电场,2011年1月~6月末累计发电2.0491亿度,实现产值1.2499亿元,增值税1567.07万元。

  近年来,在风力发电的带动下,昌图的商贸物流体系也快速发展,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大量农民工开始返乡。副县长李富志介绍,“十二五”期间,昌图县计划全面完成1500万千瓦风电场的建设,建成中国风电第一县,唱响昌图的“大风歌”。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昌图县还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以秸秆、城市生活垃圾为燃料的生物质能电厂。

  除风电能源外,昌图县矿产也非常丰富。全县境内现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0余种,其中石灰石品位较高,储量达7000万吨以上,花岗岩、河沙储量分别达到5亿吨。现已探明毛家店、亮中桥、昌图站三处的矿泉水日涌水量达300吨,偏硅酸、锶含量均超过国家优质标准。

  古榆树镇党委书记李景涛告诉记者,新近发现的一座大型煤田,以该镇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四个乡镇,煤炭资源量逾10亿吨,煤层气资源量超过50亿立方米,是我国东北地区近20年来发现的最大煤田之一。

  生态新城——“起身的是大厦,奠基的是石头,冲天的是志向,向上的最风流。”

  无论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还是大力发展工业强县,最终目标都是惠民富民。昌图县委、县政府以城镇开发为重点,全力打造亮化新城、美化新城、生态新城和卫生新城。七八年前的昌图,低矮的小瓦房随处可见,走在昌图街头,要么尘土飞扬要么泥泞不堪,被当地人戏称为“水泥扬灰路”。如今的昌图,早已不是当年灰头土脸的旧模样。

  2008年9月,政府常务会上,时任昌图县县长的王跃代表领导班子郑重承诺:将用三年时间,让昌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三年已过,豪言壮语言犹在耳,昌图早已“脱胎换骨”。现在的昌图,东有风景旖旎的太阳山,西有秀丽清新的月亮湖,银河犹如玲珑玉带穿城而过,高楼大厦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树木草地郁郁葱葱,正可谓“山为骨,水为魂,共谱昌图和谐曲”。

  对新城改造也出现过质疑的声音。当年,城关河改造工程遭到众多误解。老百姓认为,治理城关河,工程庞大,劳民伤财。况且,城关河都臭了几十年了,能治理好吗?县委、县政府力排众议,果断启动“河道清淤、污水暗排”城关河修葺工程。“驻足城关桥头/东西远望/霓虹闪烁/群鱼弄微波/行人络绎/千竿竞垂钓/醉眼惺忪/疑似大连港湾桥/凉风习来/凝眸处/竟是昌图城关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维刚与记者交谈时,随口吟诵了几句小词描述了今日城关河的美景。

  让百姓记忆犹新的,还有2010年开始的“拆仓房、还绿地”工程。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仓房,独立于住宅之外,用于储藏一些平时不常用的杂物。可以说,大多数仓房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是非有不可,只是一种生活习惯。正是这种生活习惯,给“拆仓房、还绿地”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阻力。当时负责此项工程的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维刚说:“我们要拆掉的,不仅仅是那几平方米的仓房,更是昌图人陈旧落后的生活习惯。”如今,仓房大多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青青草坪、美丽花圃和健身器材。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它见证了昌图的变化。伴随着昌图城市面貌改变的,还有昌图人民的思想观念。正如一首老歌所唱:“拆掉的是腐朽,留下的是陈旧,涌动的是翘望,燃烧的是期求,起身的是大厦,奠基的是石头,冲天的是志向,向上的最风流。”这首上世纪80年代的老歌如实再现了昌图的变迁。

  “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凝聚力、辐射力和拉动力,加快整个昌图的城镇化进程。”县委书记王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黑土含情艺韵长流,丹青着意乡风尽染。国庆节前,艺术地展现昌图自然风情的“黑土丹青——昌图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昌图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讴歌土地,赞美生活,高扬时代主旋律。

  如今的昌图人,闲暇之余更愿意走出家门,沿着银河或者月亮湖畔散步、跳舞、游玩……昌图人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 手机(V):18941000313 辽公网安备21122402000156号 辽ICP备2024035517-1号

GMT+8, 2025-7-11 21:05 , Processed in 0.0566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