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猴痘疫情报告显示,由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疫情持续蔓延,多个国家出现旅行相关病例。 根据世卫组织13日发布的猴痘疫情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全球范围内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124753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为272例。 报告显示,截至2月2日,由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疫情主要集中在刚果(金)、布隆迪和乌干达,自2023年9月以来,猴痘病毒Ib分支已在刚果(金)的8个省份被发现。在非洲,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乌干达和赞比亚已报告社区传播,津巴布韦已报告旅行相关病例。 报告数据还显示,非洲以外有13个国家报告了38例感染猴痘病毒Ib分支的病例,尚未报告相关的死亡病例。其中,阿联酋2月7日报告首例因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病例,该病例近期有乌干达旅行史,而其他国家报告的病例中7例有阿联酋旅行史,世卫组织认为阿联酋可能出现社区传播。 什么是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猴痘病毒感染者和感染动物是其主要的传染源。 猴痘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发病早期会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随后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这些皮疹会从斑疹、丘疹、水疱疹逐渐发展为脓疱,并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作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猴痘患者症状通常持续2-4周,部分严重病例可能出现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甚至脓毒症等并发症。一般人群中的病死率在0%-11%之间。在重症人群中,儿童占多数。 目前猴痘病毒有分支Ⅰ和分支Ⅱ两个分支,两个分支又分为Ⅰa、Ⅰb和Ⅱa、Ⅱb亚分支。本次引起疫情的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基本特征未见明显改变。与Ⅰa亚分支相比,Ⅰb亚分支的传染性增加,但感染后的严重性有所降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显示,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是2023年9月在刚果(金)的南基伍省首次发现,自2024年7月开始,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从刚果(金)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造成持续性社区传播,并通过国际旅行逐步输入至非洲其他国家及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2024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猴痘疫苗进展怎么样? 我国在猴痘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由中国国药集团自主研发的MVA株猴痘减毒活疫苗,已于2024年获得了临床试验通知书,成为我国首款获批临床的猴痘疫苗。 2025年1月22日,该疫苗I期临床首批受试者完成入组,标志着我国首款猴痘疫苗正式迈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我们有望看到这款疫苗逐步走向市场,为公众提供有效的猴痘预防手段。 除了我国,全球范围内也在加速推进猴痘疫苗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例如,丹麦巴伐利亚北欧公司的MVA-BN疫苗,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批准。该疫苗在预防猴痘病毒感染方面表现出色,已在非洲等地用于猴痘疫情的防控。 此外,随着猴痘疫情的不断发展,全球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疫苗技术路线,然而猴痘疫苗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生产成本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优化。 在疫苗正式投入临床之前,预防仍然是应对猴痘的关键措施。 如何在国际旅行中避免感染? 猴痘病毒只要经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人就可能罹患猴痘,接触感染动物或人的呼吸道分泌物、病灶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等均可能被感染。猴痘病毒离开人体后在物体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在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性接触、家庭内密切接触、无防护医疗护理接触等密切接触传播。 医生建议,有社区获得性感染风险者、存在职业风险的人群应常规接种猴痘疫苗进行暴露前预防。而高风险国家旅行者,如预计有高风险接触,也建议提前完成疫苗接种(分2次接种、间隔4周)以确保免疫力形成。而不论是否已接种疫苗,都应该尽量避免高风险接触,并在个人卫生及住宿饮食方面做好防护。 所谓避免高风险接触,包括避免接触猴痘的疑似感染者和动物,猴痘病毒会通过血液、病灶渗出物、体液、呼吸道飞沫传播,所以应避免与疑似感染者近距离接触、共用物品或发生性接触。远离野生动物,尤其是啮齿类、灵长类,不触摸尸体或食用野味。 在个人防护方面,应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肥皂清洁,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同时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N95口罩,佩戴手套处理可能污染的衣物。如皮肤上有伤口,还应该用防水敷料覆盖避免暴露。 在住宿饮食方面,应该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住所,避免使用未消毒的床上用品,确保食物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食用街头摊贩的未包装食品。 专家提醒,在出现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疫情的国家,前往医疗机构、人群密集场所、共用物品场所等地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例如前往急诊室、夜店、音乐节、宗教集会等会增加接触感染者的概率;前往雨林、狩猎区、野生动物市场会增加接触感染动物的风险;到健身房或公共浴室,使用毛巾、器械可能也会被病毒污染。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网、封面新闻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 |
|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
手机(V):18941000313
辽公网安备21122402000156号
辽ICP备2024035517号
GMT+8, 2025-4-4 03:39 , Processed in 0.0448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