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高质量生态赋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铜仁市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深入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所辖江口县抢抓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机遇,积极探索财政纵向补偿、地区横向补偿、产业化补偿与权益性补偿融合发展路径,围绕以生态旅游作为江口首位产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助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云雾缭绕之梵净山 夯实生态资源综合补偿基础,厚植生态旅游底色 构建补偿生态空间体系。依据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等保护红线构建多规合一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统筹各类资金开展生态空间保护补偿,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源头管控,牢牢守好1869平方公里生态安全底线。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采取易地搬迁、耕地租赁、林地赎买等方式,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143户居民开展移民搬迁,建成坝干、小河等特色旅游村寨,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围绕度假、旅居等丰富旅游业态,引导群众从“靠山吃山”谋生到发展旅游服务业转变。 构建补偿生态资源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生态保护体系,优化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方式,合理设置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惠及群众0.8万余户、3万余人。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后期管护,发挥群众社会监督作用,促进工程效益长效发挥;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严格执行包保制度,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措施,完成生物阻隔带植苗4000亩,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3万亩。持续推进国储林建设,实施树种结构调整示范基地300亩,森林抚育1.5万亩。目前,全县森林蓄积量1212.6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以上,境内4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达4.1万个,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构建补偿生态权益体系。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渔政执法监控平台和梵净山区域数智管控平台,实现对特有鱼类保护区和梵净山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建立生态环境联动执法机制,设立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生态环保检察室,依法打击盗猎野生动物、盗伐林木、破坏文化遗产等行为,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提供司法保障。目前,环资案件收案276件,责令缴纳生态修复资金30余万元。 健全生态资源产业化补偿机制,丰富生态旅游业态 助推农旅融合。建立生态补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机制,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积极将云舍、坝梅等特色村寨打造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乡村,建成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8个,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制定支持家庭农场、庭院经济发展奖补政策,投入生态农业发展资金2800余万元,大力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建成净河、挂扣等农旅研学基地。 探索工旅融合。建立生态补偿支持生态工业发展机制,聚焦生态食品饮品药品,全力构建50亿级健康饮品产业体系,投入生态工业发展资金8000余万元,支持农夫山泉梵净山公司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和3A级工业旅游景区,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带动300余人稳定就业;依托抹茶产业建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世界最大抹茶单体生产车间,带动全省22个区县61家联盟茶企发展,开发“抹茶+”系列旅游商品50余个,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工业旅游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赋能城旅融合。充分利用国家生态综合补偿专项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7亿元,完成对云舍景区土家七坊、土家五馆、演艺场等旅游业态提质改造和文旅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经营主体投入资金5.2亿元,推进梵净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大梵净山—云舍—县城沿线民宿集群、酒店餐饮、休闲康养等旅游业态开发力度,引导游客实现从“山上游”到“山下游”的场景转变,在空间上推进景城一体化布局,2024年,全县新增省级示范性民宿6家,云舍小院荣获全国乙级旅游民宿;引入社会资本15亿元投资建设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积极打造“梵净小城”“抹茶小城”,规划布局“抹茶街、豆腐街、酒吧街”等特色街区,全力打造旅游服务型城市;积极探索河畔音乐会、“贵客好礼”生活馆、梵净抹茶体验馆等一批文旅新业态,聚力打造江口文旅新符号。 2025年2月1日,一列高铁列车行驶在成贵高铁贵州段鸭池河特大桥上(无人机照片) 探索生态资源权益性补偿机制,打破生态旅游定式 创新绿色金融补偿。组建国有平台公司,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建“梵净生态账户”积分制度,推动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发生态产品价值权益、收益与“梵净生态账户”相结合的绿色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积分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量化评估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绿色行为,赋予“梵净生态账户”金融属性,通过授信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等进行生态行为补偿,破解县域内旅游产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有效打通生态—金融—旅游转化通道。目前,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万余户,累计减少客户利息近521万元,发放“生态积分”抵押贷6.09亿元,其中支持民宿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687户1.98亿元。 探索碳汇交易补偿。深入推进林业碳汇和森林康养有机结合,按照林下发展康养旅游、林上开发碳汇资源的思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一体推进全域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和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建立资源变资金、资金再补偿的生态保护推进机制。开发建设“双碳”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采集县内企业的碳排放、能源消耗等指标数据,为地方制定“双碳”目标提供依据。目前,江口县在全省率先完成碳汇交易第一单100万元,开发的8.72万亩造林碳汇项目获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后全国第一批挂网公示,预计每年碳汇交易收益380余万元,其中40%收益将用于激励补偿群众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提取旅游收益补偿。组织开展土地、林业、水权、矿产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划清产权主体、权属边界,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配合市级层面制定生态资源资产目录清单。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丰富和拓展生态产业链条,明确企业对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行为进行生态补偿。目前,梵净山景区、云舍景区、亚木沟景区、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年均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000余万元。同时,江口县每年将各类生态补偿资金用于生态保护,撬动全域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实现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和旅游发展有机统一。 (杨芳,中共铜仁市委政策研究室) 策划制作 陈翔 编辑 徐吉欧 秦文竞 王瑶 二审 杨春凌 韦一茜 王塬钧 三审 张莹 |
|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
手机(V):18941000313
辽公网安备21122402000156号
辽ICP备2024035517号
GMT+8, 2025-4-4 03:41 , Processed in 0.0574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